張可可
澳門空間技術與應用研究院 院長
張可可講座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地球、行星、空間科學與應用。他目前是“澳科一號”衛星首席科學家、科學與應用系統總設計師、澳門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協理副校長;他也是中國科學院首届海外評審專家、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
張可可教授是Fellow of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USA(美國)、Fellow of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UK(英國),2000 年獲得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B 類),2013年獲得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成就獎,2020年獲得澳門特區政府科學技術一等獎(唯一)。
張可可教授1982年獲得南京大學天文學學士學位,1985年獲得美國加利福利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地球物理與空間物理碩士學位,1987年獲得美國加利福利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地球物理與空間物理博士學位,1987—1989年在美國加利福利亞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1989—1992年在英國劍橋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1992—2021年9月1日在英國埃克塞特大學(英國大學排名第六)任教,1997-2021年任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工程、物理與數學科學學院講座教授,曾任英國埃克塞特大學數學研究所所長、英國埃克塞特大學校董會董事、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地球物理與天體物理流體力學中心主任、地球與行星科學領域重要 SCI 期刊《地球與行星內部物理》主編(2004—2014)。他2018年10月出任科技部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一任主任、澳門科技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所長。張可可教授主持或參加過多項由英國、美國、中國、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等科學基金委資助的重大研究項目,在國際一流期刊上發表了近200篇科學論文,其中包含《科學》、《自然》、《美國科學院院報》、國際著名特邀評論《流體力學年評》、《地球與行星科學年評》、《物理學進展報告》等。
張可可教授的代表性學術成就:在世界上首次解釋了木星衛星(木衛三)的內部結構和磁場起源,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的《Nature》期刊;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對木星衛星(木衛一)的感應磁場進行模擬研究,解釋了其時空變化,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的《Science》期刊;在世界上首次發現了氣體巨行星內部熱對流運動的穿透現象,幷對其物理原理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的《Science》期刊; 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天體外部的大氣熱對流可以由不同區域的內部熱源驅動,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的《Science》期刊;在世界上首次準確完整的解釋了 Juno 號飛船對木星重力場的探測數據,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的《PNAS》期刊;發現快速旋轉流體熱對流的多個新型結構、時空變化以及數學解析表達式,成果作爲一系列論文在國際頂級的《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期刊中發表;由于做出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權威研究成果,受邀在《Annual Review of Fluid Mechanics》和《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上撰寫特邀論評;應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邀請,出版學術專著《Theory and Modeling of Rotating Fluids》,成爲地球物理與天體物理流體力學領域內廣受關注和引用的奠基性學術著作(中譯版于2021年由中國科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