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科大協理副校長張可可在中國航天日開幕式上發佈
「澳科一號」衛星代表性成果
2025年4月24日,以「海上生明月,九天攬星河」為主題的2025年「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啟動儀式在上海市舉辦。受國家航天局邀請,澳門科技大學協理副校長、「澳科一號」衛星首席科學家和科學應用系統總設計師張可可講座教授在第十個「中國航天日」開幕式上發布了「澳科一號」衛星四個代表性科學成果。
「中國航天日」(Space Day of China)於2016年3月8日獲國務院批復同意定為每年的4月24日,主旨銘記歷史、傳承精神,激發全民崇尚科學、探索未知、敢於創新的熱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强大力量。
本次活動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航天局、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政府、上海交通大學承辦。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龔正,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國家航天局局長單忠德,泰國高等教育與科研創新部常務秘書素帕猜,聯合國外空司司長霍拉-邁尼出席活動並致辭,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董保同、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曹曉鐘、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卞志剛、國家航天局總工程師李國平、上海市副市長陳杰,以及巴西科技創新部國務秘書拉特格、委內瑞拉科技部副部長勞爾、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軌道系統與應用部主任卡羅琳等出席活動。
張可可教授介紹的其中一個代表性成果是高精度全球磁場四維模型。地球磁場是一個高度複雜、耦合的系統,建立高精度全球磁場四維模型是一個非常困難、具有極高挑戰性的難題,涉及到多學科領域:地核磁流體動力學、地幔對流與核幔耦合、地幔的物理與化學結構、非唯一性數學反演理論、地球岩石圈地質構造、海洋大尺度動力學、電離層動力學、磁層動力學、電離層-磁層-太陽風耦合等。「澳科一號」衛星團隊經過幾年的努力,建立了首個獨立﹑自主﹑可控的地球磁場物理四維模型1.0版,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要基礎設施之一,可廣泛地應用於科學研究、資源勘探、航天、航空、航海、移動設備等多個國民經濟領域,填補了國民經濟急需的空白,為國家戰略需求做出了重要貢獻。
圖: 澳科大協理副校長、「澳科一號」衛星首席科學家和科學應用系統總設計師張可可發布代表性科學成果